宅是一种生活方式

2021-09-23 00:00:00

洗澡、刮胡子、打开电脑。东京29岁的大学毕业生松本就这样开始了他平常的一天。在电脑启动的当口,他给自己冲了杯咖啡。然后一边喝咖啡,一边上网。他先是接收了一些邮件,并浏览一下在线社交网络的消息。松本经常登陆的社交网络主要都是有关动漫游戏的网站,那里有他的很多朋友和游戏迷。之后,他一边回答朋友们的各种动漫问题,一边玩起网络游戏。松本住在父母家,靠着制作动漫游戏和参加网游大赛的奖金过活。



洗澡、刮胡子、打开电脑。东京29岁的大学毕业生松本就这样开始了他平常的一天。在电脑启动的当口,他给自己冲了杯咖啡。然后一边喝咖啡,一边上网。他先是接收了一些邮件,并浏览一下在线社交网络的消息。松本经常登陆的社交网络主要都是有关动漫游戏的网站,那里有他的很多朋友和游戏迷。之后,他一边回答朋友们的各种动漫问题,一边玩起网络游戏。松本住在父母家,靠着制作动漫游戏和参加网游大赛的奖金过活。


这是日本“宅一族”的典型生活。据《环球时报》记者了解,他们基本上都是二三十岁的青年人,随着电脑、网络的发展而成长。他们中许多人没有固定职业,甚至很多人表示,在28岁前绝不参加工作。这一人群的理念不再是为挣钱而挣钱,而是在需要挣钱的时候去挣钱,从事自己兴趣所在的一些弹性很大的工作,包括自由撰稿人、平面设计师和艺术家。

实际上,这种“宅文化”首先在经济发达及消费文化成熟的西方社会兴起。上个世纪的80年代,大批的英国年轻人被称作是“沙发土豆”:下班后唯一做的就是躺在沙发上,吃炸薯条看电视。然而事隔20年后,新一代的英国人虽然知道“沙发土豆”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危害,但仅从沙发上站了起来,还没能走出家门,“宅一族”成了他们的代名词。


英国广播公司(BBC)曾报道说,英国18岁到30岁的年轻人当中,约四成都是“宅男宅女”,他们当中除了学生外,有一半是自由职业者。


那么“宅一族”越来越多,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?


 

无所谓是进化,还是退化,成长是关键


网络的出现让我们享受到了空前丰富的娱乐活动,且不说五花八门的游戏已经让很多人无暇睡眠,海量的信息更是让我们足不出户就能知晓天下事。现在我们的生活有四宝就行:WIFI、外卖、快递、淘宝。



没有网络的时代,大部分事情需要亲力亲为,但随着发达网络的延展,购物、餐饮这些日常需求早已不是问题,收发信件和快递之类的更不在话下。


以前我们还用钢笔蘸着墨水写下书信,小心翼翼的寄出,慢慢等待对方的回应。现在一条微信一段语音只需要手指轻轻一点,对面就立刻“叮”的一声收到。



似乎就连交朋友,也变得更加简单,比如抖音,比如微博,我们可以在上面任意发表自己的观点,分享自己的生活,它让每个普通人都有机会被点赞,被圈粉。现代年轻人通过这些社交平台互相关注转发,发现相似的爱好,几个私信聊天就能成为闺蜜死党恋人。


成长在互联网时代里的年轻人,到底是进化了还是退化了呢?似乎互联网让很多人失去了动手能力,然而,互联网也解决了人们生活的便利性,以及生活效率问题。所以,一个时代的发展,针对某个个体,从某种程度而言,无所谓是进化还是退化,只要在其中找到成长,实现价值,这才是生命中最重要也是最有意义的事。


 

心宅,还是身宅?积极的宅,是顺应变化


“宅一族”的增加,并不一定是坏事。即使没有身宅,很多人的心一直是宅的。宅与不宅,不只是看状态,更多的是看心态。


我记得疫情期间,宅在家中工作,穿自己最舒服的衣服,不用化妆,素面朝天。累的时候随意躺着,不用在意躺着的姿势。不用忙着思考如何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,不用点外卖,自己做自己喜欢吃的菜肴,我非常享受那一份难得的安静的工作时光。



之前常常出差的我,在疫情期间,方感受到宅家工作的快乐。在天气晴朗的周末,早晨起来跑步,健身房里锻炼,洗完澡,回家做一顿特别棒的午餐,盛在精致的餐具里,放在好看的桌布上,拍上一张美美的照片发一个朋友圈,分享自己的欢乐,岂不快哉。午休后,看看自己喜欢的书,一杯咖啡,一本书,一个小狗,一个你。夕阳西下,多么美好的画面。



顺应变化,合乎时宜的宅,是一种积极的宅,也是一种境界。"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"的陶渊明,不满官场狡诈,勾心斗角,辞官奔向隐居的田园生活,写出了流芳千古的诗词,也是一种对文明发展的价值。


宅是一种生活方式,没有所谓好与坏,对与错,其关键在于,这种方式,有没有引发你生命里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,是不是顺应了你生而为人想要追求的意义,有没有对人类的文明贡献了一点自己的力量。



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